廢水生化處理原理、處理過程常見十個問題解析
1、微生物是通過何種方式將廢水中的有機污染物分解去除掉的?
廢水中存在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等有機物,一部分降解、合成為細胞物質(組合代謝產物),另一部分降解氧化為水份,二氧化碳等(分解代謝產物),在此過程中廢水中的有機污染物被微生物降解去除。
2、微生物最適宜在什么溫度范圍內生長繁殖? 在廢水生物處理中,微生物最適宜的溫度范圍一般為16-30℃,最高溫度在37-43℃,當溫度低于10℃時,微生物將不再生長。 3、微生物最適宜的pH條件應在什么范圍? 大多數微生物對pH的適應范圍在4.5-9,而最適宜的pH值的范圍在6.5-7.5。 4、溶解氧與微生物的關系如何? 不同的微生物對溶解氧的要求是不一樣的。 5、好氧與兼氧生化處理有何區別? 生化處理根據微生物生長對氧環境的要求的不同,可分為好氧生化處理與缺氧生化處理兩大類,缺氧生化處理又可分為兼氧生化處理和厭氧生化處理。 厭氧生化處理與兼氧生化處理的不同之處是:厭氧微生物繁殖生長及其對有機物質降解處理的過程中不需要任何氧,而且厭氧微生物可適應更高COD濃度的廢水(4000-10000mg/L)。厭氧生化處理的缺點是生化處理時間很長,廢水在厭氧生化池內的停留時間一般需要40小時以上。 6、怎樣評價活性污泥法與生物膜法中的活性污泥? 在生物膜法中,活性污泥生長情況的評價主要采用顯微鏡直接觀察生物相。 7、在用顯微鏡進行生物相觀察時,那一類微生物直接表明生化處理效果良好? 微型后生動物(如輪蟲、線蟲等)的出現則表明微生物群落生長良好,活性污泥的生態系統比較穩定,這時候的生化處理效果最佳。 8、廢水中微生物所需的各營養元素之間的比例為多少? 微生物像動物植物一樣也需要必要的營養物質才能夠生長繁殖,微生物所需要的營養物質主要是指碳(C)、氮(N)、和磷(P),廢水中主要營養元素的組成比例有一定的要求,對于好氧生化一般為C:N:P=100:5:1(重量比)。 9、為什么會有剩余污泥產生? 在生化處理過程中,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不斷地消耗著廢水中的有機物質。 10、怎樣估算剩余污泥的產生量? 在微生物的新陳代謝過程中,部分有機物質(BOD)被微生物利用合成了新的細胞質以替代死亡了的微生物。
在適宜的溫度范圍內,溫度每提高10℃,微生物的代謝速率會相應提高,COD的去除率也會提高10%左右;
相反,溫度每降低10℃,COD的去除率會降低10%,因此在冬季時,COD的生化去除率會明顯低于其它季節。
當pH低于6.5時,真菌開始與細菌競爭,pH到4.5時,真菌在生化池內將占完全的優勢,其結果是嚴重影響污泥的沉降結果;
當pH超過9時,微生物的代謝速度將受到阻礙。
不同的微生物對pH值的適應范圍要求是不一樣的。在好氧生物處理中,pH可在6.5-8.5之間變化;厭氧生物處理中,微生物以pH的要求比較嚴格,pH應在6.7-7.4之間。
好氧微生物需要供給充足的溶解氧,一般來說,溶解氧應維持在3mg/L為宜,最低不應低于2mg/L;
兼氧微生物要求溶解氧的范圍在0.2-2.0mg/L之間;
而厭氧微生物要求溶解氧的范圍在0.2mg/L以下。
兼氧微生物可適應COD濃度較高的廢水,進水COD濃度可提高到2000mg/L以上,COD去除率一般在50-80%;
而好氧微生物只能適應于COD濃度較低的廢水,進水COD濃度一般控制在1000-1500mg/L以下,COD去除率一般在50-80%,兼氧生化處理和好氧生化處理的時間都不太長,一般都在12-24小時。
在活性污泥法中,評價活性污泥生長情況的評價除了直接用顯微鏡觀察生物相外,常用的評價指標還有:混合液懸浮固體(MLSS),混合液揮發性懸浮固體(MLVSS),污泥沉降比(SV),污泥沉降指數(SVI)等。
被消耗的有機物質中,一部分有機物質被氧化以提供微生物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另一部分有機物質則被微生物利用以合成新的細胞質,從而使微生物繁衍生殖,微生物在新陳代謝的同時,又有一部分老的微生物死亡,故產生了剩余污泥。
因此,剩余污泥的產生量配被分解了的BOD數量有關,兩者之間是有關聯的。
工程設計時,一般都考慮每處理一公斤BOD5,產生0.6-0.8公斤的剩余污泥(100%),折算成含水率為80%的干污泥則為3-4公斤。